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學習面對死亡的第五堂課

十月 6,2018

有一句話說「生死意義互相發明」,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強調,生與死的意義總在互相生發、闡明後,才能有所感悟。以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為例,想要得到「善終」自然必須暸解緩和醫療;想在最後人生的階段「生死兩無憾」,自然需要四道人生: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。

 

因為「每一個分離,都有可能是永別。」一對深愛彼此的夫妻因為意見不合而爭吵,男方為了讓彼此各自冷靜,甩頭就氣沖沖地出了門。然而一小時過後,妻子卻接到了丈夫車禍回天乏術的消息,崩潰痛哭。這樣的故事,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真實上演。如果能夠時常意識到「人生無常」,就會明白花時間去愛、去互相扶持、陪伴都已經來不及,又怎麼能拿來相互爭吵、埋怨,甚至是膨脹彼此的負面能量呢?

 

孫效教授智認為,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使人們願意觸碰死亡議題、開始思考死亡意義,雖然不是圓滿人生的全部,但也可以連結到與圓滿人生息息相關的生命教育問題。孫效智教授直言,人們更需要被喚醒,去關注「活著」的重要問題。試問自己:人類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外,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的呢?「活著最後如果終歸一死,這個活著是不是就白活了一場?活著有沒有永恆?」

 

人類的存在的渺小彷彿海邊的一粒沙,在宇宙中是如此微不足道的存在,人類無法以自身有限的邏輯去思考無限、思考永恆,更無法肯定自己做的事情對永恆是否有意義。試著想像,在永恆的無限宇宙中,人們的生命不過滄海一粟,如何好好活出生命價值、並且過完有意義的人生,這才是最關鍵的事。

 

孫效智教授特別強調生命教育──「深化人生觀、內化價值觀、統整知情意行」,這是活出快樂、有意義的人生,不可或缺的生命素養。在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之前,要先學會怎麼「成為一個人」,甚至是「成為有人的味道的人」。如此,才能真正塑造一個人,並且創造有意義的人生,最終構成一個充滿幸福感的社會,這就是生命的核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