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學習面對死亡的第四堂課

十月 6,2018

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,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認為,死亡議題需要有人走在前頭,扮演生命末期導航的角色,引領集體社會破解迷思及翻轉觀念。

 

黃勝堅以「人工營養水分」的迷思為例,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保障了病人的選擇權與拒絕權,病人有權拒絕以鼻胃管或胃造廔等灌食的手段,但這樣的選項也讓許多人質疑「擺明要把病人餓死」。事實上,過去大家認為當病人無法自行進食時,就應該以管灌方式餵食,卻未顧及到病人自身的意願。病人拒絕人工營養水分,並不等於「不要進食」,在尊重病人醫療自主的前提下,可改為「細心手工餵食」或其他方法協助進食。

 

黃勝堅強調,凡是注重病人自主權的先進國家,都主張不要強行管灌餵食及餵水,但因為一般人「一日三餐」的成見,所以不管病人的意願為何,都照三餐進行管灌。再者,失智症長者吃一頓飯可能要花上兩個小時,並且場面混亂難以收拾,就像幼兒開始學習自己進食時一樣,但人們會覺得幼兒正在學習成長,還因此感到欣慰,卻對失智症長者失去耐心,認為他已經不具有自理能力。但任何人都不該基於病人吃得不方便或吃得慢,就違反他的自主意願,反而應該運用科技、知識以及對食物的了解,採用個人化醫學,選擇最方便病人進食的方法,例如:針對吞嚥困難的病患餵以泥狀物等。

 

過去的醫療現場,往往忽視了尊重病人自主和提升照護能力的重要性,甚至在家屬拒絕幫母親插鼻胃管時,還受到「你不插就等於放棄!」的指責。黃勝堅總院長認為,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正是醫療人員開始轉變的契機,有意願細心照顧病人的團隊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,提升自我能力,讓病人得到舒適尊嚴的照護,並且起帶頭作用,成為「生命末期導航」,引領人們獲得自主善終。